行業綠色發展,支持“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是題中應有之義。污水處理利用作為水處理行業綠色發展的重要一課,其與“雙碳”目標的配合度較高。 自2020年,碳達峰碳中和的大字正式嵌入我國環境綠色發展的背景墻,要求二氧化碳排放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不得不看到,該目標的設定仍具有緊迫性與挑戰性。 當前,水處理行業圍繞“雙碳”開展了不少研究,如水處理設備高效化運行、精準化工作水平的提升,還有降低處理能耗也是熱議焦點。 水處理行業如何降低行業碳中和的壓力,污水處理方式中,哪款更得“雙碳”心? 中國人民大學低碳水環境技術研究中心王洪臣主任曾公開提出,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行業響應國家“雙碳”戰略的三大碳減排著力點包括:對是否應取消化糞池明確態度、對氧化亞氮的控制加大研究力度、對節能降耗重要性的認識提升高度。另外,他也提到,在水處理的其他方面也要加大“低碳改造”力度,如綜合利用污水處理場地空間光伏發電、利用出水排放落差水力發電、利用污水中的低位能源制熱制冷、利用發酵污泥做有機肥減少化肥用量…… 在污水處理提標改造的當下,增添“低碳改造”的衡量標準,是污水處理行業綠色發展的必由之路。 而從系統層面看,E20研究院水業研究中心總監井媛媛女士認為,未來在雙碳戰略加持下,水治理將再度加強系統性治理的聯動模...
發布時間:
2022
-
03
-
28
瀏覽次數:400
我國淡水資源總量比較豐富,但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貧乏的國家之一,而我們的用水量又居世界前列,淡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比較突出,資源性缺水、區域性缺水、季節性缺水、工程性缺水等問題顯著。 此外,我國工業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迅速推進,使得我國水資源面臨著水量衰減和水質惡化的嚴峻問題,各地紛紛打起了地下水的主意。但是無序開采導致幾年前經常曝出某地過度開采地下水導致地面塌陷、海水倒灌等新聞。 “神秘”的地下水,隱藏在土壤之下,滲透在巖石空隙之中,為土壤巖石提供有力的支撐。合理開采地下水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已知的獲取地下水有兩種方式,天然地下水露頭和人工開采。地下水可以通過泉水等自然排泄方式向外界輸送水量。泉水是地下水的天然露頭,山區丘陵及山前地帶的溝谷與坡腳,常常可以見到。 人工開采方式包括井孔抽取,渠道、坑道開挖等。其中利用井孔抽取地下水是地下水開采利用的主要方式,在居民生活、工業企業生產和農業灌溉等供水過程中均較為常見。農村地區常見的大口井、壓水井,就是最為簡單的地下水開采方式。城鎮的集中供水多采用工藝更為復雜,深度相對較深的開采井群的方式開采地下水,通過管道輸送到水廠經過適當處理,進入輸配水系統實現供水。 在地下水開采過程中,儀器儀表的身影無處不在,從找水到采樣檢...
發布時間:
2022
-
03
-
25
瀏覽次數:414
水,我們無比熟悉卻又陌生的一樣東西,它滲透進了我們的生活,影響著我們的健康,并且我們幾乎每一天都會接觸它,但與此同時卻又有很多人并不了解,水資源離我們雖然很近,但是它卻十分稀缺且珍貴。 為喚起公眾的節水意識,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作出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2022年3月22日是第三十屆“世界水日”,也是我國第三十五屆“中國水周”的第一日。我國將本屆“中國水周”的活動主題定為“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 復蘇河湖生態環境”。 第三十屆“世界水日”,你知道哪些監測儀器儀表助力水治理嗎?水資源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是生態與環境的控制性要素。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解決水資源問題高度重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據悉,為監測進行水治理,我國建成了數十萬的地下自動水質監測站,全部安裝一體化地下水自動監測設備,實現了全國主要平原盆地和人類活動經濟區的地下水水位、水溫監測數據自動采集、實時傳輸和數據接收,與水利部門地下水監測數據實時共享。 根據《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顯示,地下水占全國水資源的1/3,是全國總用水量的20%。我國北方地區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業用水和33%的農業灌溉用水均來自地下水,全國655個城市中,有四百...
發布時間:
2022
-
03
-
24
瀏覽次數:403
截至2020年底,2914個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到98.2%; 2021年,29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 別急著慶祝,黑臭水體的硬仗還不算完!接下來,該需要各地展現“繡花針”功夫了。 生態環境部在前幾日的例行發布會上就表示,要跟黑臭水體治理這個“硬石頭”死磕到底——“不獲全勝,決不收兵!”截至目前,黑臭水體三年治理在全國范圍內的資金投入已經超過1.5萬億。可見政府的支持力度很大,決心很堅定。 不過,隨著黑臭水體治理管控的程度逐漸提升,可供調整的區間縮小,找到癥結越發不容易了。而從此前《“十四五”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規劃》設定的目標來看,2025年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差距仍存,任務很重。需要強調,黑臭水體治理的“繡花功夫”要落到實處!水生態環境司司長介紹說,黑臭水體面臨很多困難,他們將城市劃分稱幾萬個排水單元,制定相應的達標工作規范,一個一個地抓,“繡花針”功夫展現出來,才將水環境整體水平提上去。從經驗中可以看到,黑臭水體治理沒有捷徑可走。各地追求水體質量達標的同時,更要注重水生態恢復。 水生態修復往往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黑臭水體的存在不僅僅是地上的污染,地下的污染才是重點。其中最緊要的還是管網問題,污水、雨水“同流合污”,管網漏損情況嚴重。 而如今,管網設施建設水平滯后,且管網底數...
發布時間:
2022
-
03
-
23
瀏覽次數:386
生態環境部2022年的首次例行發布會,主題圍繞碧水保衛戰進行。其中有大眾對于“水”環境的關注,對水環境提升的迫切希望。 當前,我國的水環境整體向好,繼續強調“穩進”是深化保衛戰的重要方略。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司長提出,“十四五”期間不宜過于追求指標評價為主的優良水體比例,應該把重心放在筑牢基礎,補齊短板上來。 “十四五”與“十三五”比較,水體優良比例的設定目標上升1.6%。并不意味著各地方、各部門可以放松警惕,而是希望將重點工作放到重點、難點的地方,集中攻堅。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表示,盡管水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工作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依然突出。城鄉面源污染、少數地區的劣V類斷面難度大,包括部分重點湖泊藍藻水華多發頻發等。 可見,這些問題是當前水環境提升的短板問題。水承載能力的提升如同“木桶定律”所呈現的那樣,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而不是最長的那塊。 城鄉面源污染面源污染與點源污染相比,治理范圍廣、難度大,恢復速度慢。面源污染主要是污染物從不特定的地點,經沖刷并徑流匯入水體引起的水體污染問題,污染負荷總體較大。 面源污染治理的瓶頸在哪兒?分散、隱蔽、難度大等都是它的突出特點。隨著問題的日益堆積下,其逐漸成為了水生態環境污染的一大原因。 要深入開展碧水攻堅戰,攻堅的中心要放在...
發布時間:
2022
-
03
-
23
瀏覽次數:408
“十三五”時期,我國重金屬污染防控取得積極成效。同時應該看到,一些地區重金屬污染問題仍然突出,威脅生態環境安全和人民群眾健康,重金屬污染防控任重道遠。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為進一步強化重金屬污染物排放控制,有效防控涉重金屬環境風險,生態環境部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控的意見》(以下稱《意見》)。 《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國重點行業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5%,重點行業綠色發展水平較快提升,重金屬環境管理能力進一步增強,推進治理一批突出歷史遺留重金屬污染問題。到2035年,建立健全重金屬污染防控制度和長效機制,重金屬污染治理能力、環境風險防控能力和環境監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重金屬環境風險得到全面有效管控。 同時《意見》特別指出,要健全標準,加強重金屬污染監管執法,其中明確提出要完善重金屬污染物標準體系。包括,研究修訂鉛鋅、電鍍等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加快制定出臺廢水重金屬在線監測系統安裝、運行、驗收技術規范。隨著我國城市化的推進,化工污染成為重大污染源。苯、酚、磷類有機污染及鎘、砷、鉛、鉻、汞等重金屬污染嚴重,在對空氣、水體造成污染的同時,也成為土壤中長期存在的“毒瘤”。業內人士指出,重金屬無論是污染水體,還是污染大氣,最終都會回歸土壤,造成土壤污染。 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自然資源,事關家家戶戶的米袋子...
發布時間:
2022
-
03
-
22
瀏覽次數:383
水是生命之源,人類在生活和生產活動中都離不開水,飲用水安全是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飲水安全問題日益凸顯,監測儀表筑牢衛生安全“堤壩”。 水是生命之源,是我們生活生產不可少的資源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數量增長,大量的生活、工業廢水亂排亂放讓環境負擔不斷加重。當下,水污染已經成了我們不得不去面對的難題。 水污染直接影響人們的飲用水源,保護水源地,保障居民飲水安全成了近些年國家和群眾關注的一大熱點。飲水安全問題由來已久,近日全國人大代表發聲呼吁盡快聯動跨省治理長三角飲用水安全問題,再次拔升飲水安全問題的關注度。隨著城市化建設進程的加快,城鄉供水普及率不斷提高,廣大居民對飲用水水質期盼越來越高,已從有水喝向喝好水轉變。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尤其是長三角地區的發展較快,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平衡點被打破,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夠,飲水安全問題也漸漸凸顯。 為讓廣大百姓喝上更加安全、放心、優質的飲用水,不少地方的水務公司以及衛生監管機構增加了水質檢測設備,在促進水質檢測技術提升的同時,保障了飲用水的安全。隨著飲用水安全保障要求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在線儀表和設備被應用到飲用水水質監管中。飲用水水質在線監測,一方面對可能發生的水質超標事件進行預警,防止不合格的自來水進入居民家庭;另外,大量供水管網的水質數據,也可支持自來水廠優化水處理工藝以及管網輸水調度決策。 保障飲用水安全是一...
發布時間:
2022
-
03
-
22
瀏覽次數:421